[三菱]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搞不定卡脖子的工业软件?

[复制链接]
查看155 | 回复0 | 2024-9-13 07: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个14年IT经验(服务工业客户11年)的乙方理工男,我近几年来,一直跟电力行业和石化行业客户讨论数字化转型,但是越做越觉得无力,因为在市场经济模式和工业现状条件下,互联网公司是没法取代传统工业软件的。
我最熟悉的还是石油化工行业,那就拿这个行业来简单分析一下。石油行业主要分为上游(勘探开发)、中游(炼油化工)和下游(油品、化工销售)。现在国内行业的共识是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和油气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可融合二字真不是能轻易做到的,另起炉灶都比融合容易。为什么?我举一个例子,石油行业软件的巨头之一是斯伦贝谢,斯伦贝谢1926年成立,从1980年就开始进入中国开展油田服务业务了,等于在40年前,我国石油行业的那批奠基人,都了解斯伦贝谢的能力和实力。
另外,专业人士在早年用的都是斯伦贝谢的软件,然后师傅带徒弟,徒弟带徒孙,到现在2022年,企业的技术人员,最熟悉斯伦贝谢的界面、软件功能、操作方式——不管斯伦贝谢好用不好用,人家先入为主,用户依赖早已经产生了。
斯伦贝谢是1926年创立的,那一年国民党刚刚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的军阀正在打直奉战争;当时斯伦贝谢还是个电力勘探公司,搞地球物理调查,在1927年,他们就在法国记录了电阻率测井记录,在1929年,在美国加州就记录了第一口井,1935年,斯伦贝谢测井公司在休斯顿(美国石油中心)成立,开发了大量测井工具。
等于在钻井、测井的领域,斯伦贝谢是祖师爷一样的存在,在行业里面深耕了94年。所以斯伦贝谢在中国石油行业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进入中国,输入的是一整套油田的业务知识体系,然后在40年里,还能陪着中国的油田业务一起成长。行业标准,才是这些工业软件的最大竞争力。
上图就是斯伦贝谢的Petrel勘探开发一体化软件,现在包括了地球物理、地质力学、油藏压裂等多个专业,算是行业标准了。
这个软件最早是1997年由挪威的天才Nils Fremming在车库里写出来第一版的(如上图),是一款可以在个人电脑上使用的地质建模软件,然后在那个年代一炮而红,然后在2002年被斯伦贝谢收购,然后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下面这个土土的界面了……
我当年学习斯伦贝谢Petrel的时候,看这土土的页签,充满了浓浓的VB风格,甚至很有种Delphi的感觉,我也是很想吐槽的,但Petrel的重点根本不是用什么语言、用什么框架、用什么前端,而是能不能实现目标业务功能
斯伦贝谢培养的软件工程师,不但懂油田业务,还了解软件背后的算法和逻辑。别看人家软件界面做的丑,但是人家能实现业务功能,满足业务需求,保证生产,这就是牛掰。可这种东西,互联网公司的工程师是真的不懂啊。
工业软件由演化而来

工业软件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你看Petrel软件的发展史就知道,是某些具有交叉知识领域(石油专业+软件开发+算法逻辑)的天才牵头,像冷启动一样,从实现某一个小功能开始,一点点不断完善,逐步增加功能,然后在某个时间被大客户选用,然后再被业界巨头收购,最后被行业认可并使用,才变成标准的工业软件的
比如Techlog这个软件,是油气工业通用的井筒数据集成与综合分析平台,现在也是主要的工业软件之一,企业客户超过400家。这个软件是在2000年,由27岁的地球物理学博士Stéphanie Gottlib-Zeh(还是个美女)在孵化器里搞出来的。
在2005年,壳牌全面引入Techlog作为测井解释软件,这个时候,Techsia公司(Techlog软件)直接名声大噪,员工人数超过60人。没错,是60人。然后2009年斯伦贝谢也加入了这个队伍,然后Techlog就成慢慢成为了主流工业软件。
还有油藏数值模拟器Eclipse,是在70年代北海油田火热开采的背景下诞生的。那时英国能源部找到了物理学家Ian Cheshire寻求合作;而Ian Cheshire也不是专业搞石油的,他本来是NASA的一名研究员,然后开始研究数值模拟之后,跟几个朋友成立了ECL公司,然后开发了ECLIPSE。
还有OLGA软件是做多相流瞬态模拟仿真的,用来模拟油藏的流动;创始人Kjell Bendiksen(挪威人)是学核物理的,毕业后一直在NEA做核反应堆模拟,1979年回到挪威IEF(能源科技研究院)后,发现挪威正在搞石油开发,他依靠自己的数值计算功底,在1980年开发了第一代OLGA软件,后来被斯伦贝谢收购,软件功能一代一代不断完善。
现在大家应该对工业软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绝大部分工业软件,都是在某位具备多个领域知识的天才带领下,从最初的单一功能模块发展起来,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里跟着用户一起成长,逐步完善,最后被工业界广泛接受的。
业务的理解、漫长的时间跟业界的共识,这才是工业软件的门槛,绝不仅仅是钱和人的问题。
而互联网公司为什么做不了工业软件呢?这是互联网公司的内部驱动机制决定的。现在的互联网公司需要高增长和亮眼的业绩,以便于在资本市场上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所以互联网公司会无法避免的急功近利,恨不得2-3年,就能有一个明星产品直接覆盖整个行业,但在工业软件领域,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公司想进入某个行业的时候,会大举招兵买马,包括从这些专业的工业软件公司挖人,但是光挖所谓的单一领域业务专家,是没法设计出工业软件的;而具备多个交叉领域知识,包括行业、算法、软件开发的领军人物,可不是那么好找的。
就算互联网公司能够拉出来100人,其中50个业务专家,50个开发,专门攻关某个行业软件,但是在这种模式下,50+50的效力远远小于50,短期内一定会鸡同鸭讲,很难形成核心,也无法形成战斗力,更不用说产出有竞争力的工业软件。
互联网公司的耐心不够,一般只有2-3年;一旦产品市场表现不理想,互联网公司觉得前景不乐观,会光速撤出某个行业,也就是大刀阔斧的裁员;所以真正牛掰的行业人士,也明白这个风险,轻易不会跳到互联网公司的。
所以互联网公司缺少对专业领域业务的理解,也不会给专业领域足够长的时间,那能否形成业界共识呢?我们接着看。
国内群雄争霸

比如Aveva和Intergraph两款业界标准的工程领域CAD软件,做Plant 3D的,现在是都被收购了,但一个成立于1967年,一个成立于1969年,全都是当年的核心人物搞出来的第一个版本;经过这么多年,这两家基本上成为设计院的通用标准,后起之秀是一定要考虑兼容这两种软件格式的。
比如优易工厂设计软件AutoPDMS,就是一家国产的三维管道CAD/CAE设计软件,我们看他的软件介绍:
三维工厂协同设计管理系统AutoPDMS,操作方式与AVEVA PDMS一样,其中集成了建模(Piping、Equipment、HVAC、H&S、Steel)、元件库和等级库(Paragon & Specon)、轴测图(即管段图、空视图)Isodraft、投影图(平断面图)DRAFT、应力分析接口SAINT、流体分析接口FAINT、模型转换(导出PDMS模型到AutoPDMS)、权限管理Admin、多用户协同设计。
同样的,在数字孪生领域,中科辅龙的PDSOFT软件,也在逐步占领相应的三维工厂软件市场,发展的也很不错。我们看他的产品介绍:
增加V5.0支持AutoCad 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平台的功能。
增加V5.0支持AutoCAD系列产品平台(如:AutoCAD MEP)的功能。
某石油集团,在系统内光三维数字化软件就有将近十套,都兼容前面说的Aveva和Intergraph格式,没人能一家独大,而且全都做不大,导致国产软件就像当年大明朝周边的藩属国一样,使用的都是汉字,谁家都做不大。
而我们前面说的油藏工程软件,有没有国产化的软件呢?当然有。胜利油田有一个油藏工程综合分析软件RESI,也是从1991年就开始研发DOS版了,2005年获得了软件著作权,但是这个软件在2010年,还是用VB开发的,同样在不断完善中,但是并没有变成全行业的标准,主要还是在中石化内部部分企业应用。
但是中国的牛人们有一个不知道是好是坏的习惯,就是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光是油藏工程软件,中国大陆还有黄炳光大神的油藏工程及动态分析软件、石勘院的水驱潜力评价软件、东营凯维的油藏开发效果评价与动态分析软件、胜软的开发平面动态分析、成都斯友的油藏数据库管理及动态分析软件等,反正每家企业都能找到一些买单的客户,但是每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大,同样属于群雄争霸的阶段,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最后还是谁家都做不大。
所以,与其寄希望于互联网公司开发出来卡脖子的工业软件,还不如指望这些互联网公司投资国内的专业软件公司,帮他们输血来得靠谱。
工业的核心是生产平稳,一年365天,除了必须的检维修时间,企业恨不得全天都在生产才好;比如镇海炼化,一年的利润超过100亿元,平均每天的利润是3000万,你在乎一年几百万的软件成本么?某央企集团上百家企业,年利润上千亿,但每年要花8000万购买Aspen的软件,图的不就是安全可靠么?
比起持续生产所创造的价值,企业不可能为了节约200万/年的授权费,冒着非计划停车或者安全事故的风险,强行换掉正在运行的工业软件的——因为风险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
其实真有可能帮助国产工业软件做大的,是工信部的信创产品名录。如果各个细分领域只有3、4家专业工业软件厂家入围,而且国资委下属企业都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信创产品采购比例,这样就能制造一定的有序竞争(养蛊),也能通过项目给专业工业软件厂家不断输血,不断打磨产品。假以十年,说不定谁家就能像中控跟和利时(工业控制领域顶尖国产软件商)一样做大了。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产品,三流企业做项目;现在国际标准的坑已经被那些20世界70年代就创立的工业软件占据了,而且各种工业软件之间还有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了一个平台生态,这就尾大不掉了。
比如MATLAB曾经禁止授权给哈工大使用,算是卡脖子了吧?但是换一个MATLAB容易,想在市场经济下,全盘替换掉MATLAB几十年积累的生态系统(如模板库之类),那就Mission Impossible了。
就像之前华为被制裁,Synopsis就不再提供华为EDA软件的授权,华为是可以换别的EDA软件进行芯片设计,但是以前积累的各种IP内核有可能没法复用;其他软件导出来的layout版图文件,芯片制造企业台积电的设备可能识别不了,无法生产;那这个EDA软件你说能换么?
只有一种情况下能取代老牌工业软件,就是西方彻底停止向我国提供工业软件授权,逼得我国不得不备胎转正——意味着西方老牌软件公司彻底放弃在中国市场的生态位,让国产软件公司得到发展空间,真封锁十年的话,我国什么工业软件都搞出来了。
你看两弹、东风、核潜艇、歼20、航母、蛟龙、天宫、嫦娥、北斗、祝融,不都是被封锁着才能搞出来的么?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哦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哦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