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仪器是实验室正常开展检测工作、出具可靠的检验数据的重要保障。仪器设备的管理也是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在用设备的检定、校准、期间核查直接影响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数据的准确程度,其中期间核查是为了确定测量仪器是否保持其原有状态而进行的操作。 ISO/IEC 17025 中对“期间核查”没有给出明确定义,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其含义。期间,即测量仪器或参考标准相邻两次检定或校准之间的时间段; 核查,即核准、检查之意。JJF 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期间核查的定义为“根据规定程序,为了确定计量标准、标准物质或其他测量仪器是否保持其原有状态而进行的操作。”JJF 1069 -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中对期间核查的描述为“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日程对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进行核查,以保持其检定或校准状态的置信度”。从上述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期间核查不是一般的功能检查,更不是缩短检定或校准周期,它是两次检定或者校准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的核查,其目的是对测量仪器是否保持其原有校准状态而进行的确认操作,确保仪器的可用性、功能性、量值溯源性,以保持对设备性能的信心,即是对测量仪器和该测量仪器所开展的工作进行的一种质量控制。实验室做好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点,使期间核查工作切实有效的落实,真正达到核查的目的。并不是所有的检测设备都需要进行期间核查,设备管理人员应对需要期间核查的检测设备制定完善的年度期间核查计划。需要进行期间核查的设备一般为以下几类: 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参考标准、传递标准。通常来讲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设备,必须进行期间核查; 对于性能稳定的实物量具,如砝码、玻璃量具等,通常不需要单独进行期间核查。针对其他设备是否需要进行期间核查问题,需要根据在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的严重性,可能带来的质量追溯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例如一些使用频率较高,且容易损坏、易老化、性能不稳定的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因为温湿度、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或者操作不当等人为因素影响而无法保持检定状态的持续性,因此,对这类仪器进行期间核查是十分必要的。期间核查应制定有完备的核查方案,一般应包括: 选择的核查方法; 选用的核查标准或被测件; 核查频度和时机; 选择的核查参数和量值点; 核查步骤和测量次数; 核查数据处理方法; 核查记录的形式( 数据表格、控制图、数据库等) ; 核查结果和异常情况的处理措施等。核查的内容可概括如下: 核查标准、方法、位置、程序、核查频次、记录方式、评价原则、出现异常情况采取的措施等,这些方面都是期间核查方案制定需要考虑的要求。①核查标准应具有需核查的参数和量值,这两个值需要满足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能由被核查仪器、计量基准或计量标准测量;②核查标准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被多次实行在特定仪器上,某些仪器的核查还要求核查标准具有足够的分辨力和良好的重复性,以便核查时能观察到被核查仪器及计量标准的变化; ③必要时,核查标准应可以提供指示,以便再次使用时可以重复上次核查实验时的条件;④由于期间核查是实验室内部小范围内进行的工作,而实验室内的移动对仪器的影响较小,因此核查标准可以忽略移动和搬运问题; ⑤核查标准主要是用来观察测量结果的变化,因此不一定要求其提供的量值准确。期间核查不是对测量仪器进行二次检定或重新校准,不需要对设备的所有测量参数和所有测量范围进行核查。在对设备的测量范围进行核查时,只需要核查其基本测量范围以及常用的测量点。若某一个参数有多个量程,则一般选择设备的基本量程及所选量程内的典型的测量点进行期间核查。在《一级注册计量师基础知识及专业务实》中对如何选择测量参数描述为: “原则上对设备的关键测量参数进行期间核查。但是对于多功能设备,应选择基本参数”。例如,对于多用表,核查时可以只选择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因为其他参数都可以通过这两个参数导出。期间核查不需要规定固定的核查周期,应当按照被核查设备的使用情况、频率、可靠性等选择恰当的核查时机和频次。对于核查时机,GJB 2749A--2009 中规定了 7 种核查的时机:在测量标准建立初期、使用频度较高或发现性能有下降趋势时,应适当提高核查频度。在核查数据始终受控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频度,但每年至少核查一次。在测量过程运行中,要结合积累的大量测量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核查频度,但每年至少应该有一次核查,一般放在两次溯源之间。只有准确把握核查的时机、确定核查频率,才能真正发挥期间核查的作用。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