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11月29日开考,共有104万人争1.5万职位,又创历史新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第一考。
金融危机以来,有关“国进民退”的问题引起了企业、舆论和市场的关注与担忧。但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国进民退”少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就业中的“国进民退”。多个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政府机关、好的事业单位、垄断性国企成为最受青睐的行业,对民企则不屑一顾,即使曾经风光一时的外企,也屈居于国企之下。
表面看,这是由上述诸种行业和职业自身的差异造成的。像政府机关的工作,虽然收入在全社会来说不属最高之列,甚至也算不上上乘,但较高的福利保障,以及较好的发展空间和社会地位,使它避免了高收入职业所具有的高风险,在目前的金融危机时期,自然对人们具有很大吸引力。另外,国企特别是一些垄断央企,经过前些年“抓大放小”的改革后,也不再是过去那种低收入、低福利的代名词,尽管与一些大的外企比起来,在薪酬方面可能还稍逊于后者,但其工作稳定、福利佳、品牌发展空间大、企业文化向国际接轨等“软实力”的上升,使其综合吸引力增强。
相对而言,外企尤其是民企则要退步得多。前者虽曾长时间成为中国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且现在对部分大学生还有吸引力,然要重现往日的风采却很难,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外企普遍劳动强度大;二是部分外企进入中国后,逐步被同化,染上了压榨员工的陋习;三是随着中国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外企逐步丧失了早前的神秘感;四是许多外企,包括跨国公司在内,金融危机一来,纷纷裁员减薪,从而使得人们意识到,跨国公司并不是保险箱。至于民企,不但在收入、福利保障、发展前景等方面比不上前三类,其用人方式也存在很大问题,许多民企是重薪水轻保障,重使用轻培养,使人觉得在那儿发展没前途。
不过,又是什么导致上述诸行业和职业之间差异显著呢?因为,要说差异,每种行业和职业都存在。若说公务员的工作性质与企业不一样,两者差异很大,那么,国企和外企、民企的工作性质差异就要少得多。按理,不应该造成人们的就业意向一边倒地选择“国”而非“民”。现在之所以这样,背后一定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我认为,根源就在于,尽管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有了一定进步,但其生存环境远不尽如人意,还没有获得与国企平等交换的待遇和地位。具体表现在:不仅在一些需要开放的行业和领域设置准入门槛,限制民企进入;即使在民企准入的行业,国企也拥有行政、资源、价格、金融方面的优势甚至垄断。
顺便说一下,不是金融危机造成了“国进民退”,金融危机只为“国进民退”提供了一个契机,加重了国企的这种优势和垄断,就此而言,它即使是“国进民退”的因素之一,也不是主要和决定的因素。很多人认为是金融危机导致“国进民退”的发生,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国企有众多法律、政策和资源的保护,民企自然是没法跟它竞争的。民企发展壮大不起来,不仅无法解决更多人口的就业问题,还因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和大学生不愿到民企就业,民企的素质就不可能得到提高,从而,不仅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更使得我们无法建成一个创新的国家。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一个表现就是民众要有创业的热情。没有创业,谈何创新?但目前,社会拥有创业热情的人越来越少,而考公务员的人越来越多,这代表人们的创业意愿在下降。
所以,与企业的“国进民退”一样,就业的“国进民退”也不是一个小问题。中国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国家,产生像gooGLe、apple、微软这样的世界级大公司,社会中的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和大学生就不能一窝蜂地涌向政府和国企,去挤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而是要敢去创业、敢去办企业。当然,这也就需要政府从骨子里放弃亲国企而远民企的做法。
|